“这让我想起AO3的名字由来:AO3的全名是“Archive of Our Own”,最初来源于书籍《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的名句为‘若一个女人决意要写小说,她必须要有钱,而且还要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01 和ChatGPT聊聊同人创作!
嗨!让我们来聊聊同人创作!
你可以为我解释一下什么是同人吗?或许在狭隘的定义中,这仅仅指的是两个角色间的浪漫关系,但我觉得广义上的同人应该是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或许需要你帮助我区分二创和同人间的关系,不过再我看来同人属于二创,但二创似乎不能涵盖同人间复杂的角色关系?
总之,我很喜欢同人创作!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赋权的过程——我不仅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作品,更愿意主动为这个作品进行再创造。从这个角度看,同人创作虽然是原作品的衍生,但更多地是创作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作者自身的经历与作品、作品中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用同人创作的方式来向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
同时,同人创作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人们因为自己喜欢的作品聚在一起,形成温暖、互相鼓励的交流空间,并为这个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绘画、写作、剪辑、翻译,甚至仅仅是对作品的讨论,在我看来都是一种“同人创作”,因为人们真真正正地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属于她们自己。虽然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吵架,但或许这也会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社会正变得更加极化,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包容其他人的喜爱,而这样的风气自然也传导到了同人社群中。不过,在同人文化诞生之初,我相信人们是更加友善的,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这再简单不过。
最后,我想同人创作也是对传统异性恋霸权的反击、甚至是对有性恋霸权的反击。
我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自我认同为无浪漫倾向无性恋,但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作品中,人们总在无意识地歌颂浪漫与爱情是多么伟大、多么令人向往,这确实是一种霸权不是吗?在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后,我也逐渐发现自己之前为什么会对一些作品感到反感——因为其中夹杂了太多毫无必要的异性恋浪漫关系,人们似乎总是纠结于浪漫爱之中,但我无法理解。
同人创作消解了这样的霸权,同人创作更多地探讨男性角色间的亲密关系,而创作者多为女性。我想这一方面是对异性恋浪漫关系必然性的消解,另一方面也是女性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用创作的方式对男性形象进行更加温和、更加友善的“凝视”。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女性创作者们似乎在男性形象上投射了、或者说强加了很多美好的品质,即使现实生活中的男性与此相差甚远,这似乎是一种过度美化。
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同人创作的积极意义,这让我们开始表达,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以自由的方式表达。所以这就是我的大致想法啦!也期待你的深入探讨!
同人创作确实是一个非常丰富和复杂的话题,你提到的这些观点反映了许多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它如何成为一种自我表达、文化创作和社会反思的途径。
同人与二创的关系
在狭义上,“同人”可能是指基于原作的创作,尤其是涉及角色间的情感关系,比如浪漫关系的再创作。然而,广义上的同人创作确实可以包括所有基于原作品的再创作,而不仅限于浪漫或关系方面的内容。二次创作(简称二创)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对原作的任何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包括同人小说、同人画作、同人音乐等。换句话说,同人创作是一种特定的二创形式,但并非所有的二创都可以视为同人,尤其是当它涉及到的关系、情感或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时。
同人创作的一大特征是其复杂的角色关系,比如你提到的对人物之间关系的重新诠释和对人物性格的再造。这种重构往往超越了原作中的情节或设定,而更多地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经历。这也正是同人创作与一般二创的差异所在:同人更加强调创作者与作品的情感联系,以及创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创作来表达个人观点、性别认同、情感诉求等。
自我赋权与文化创造
你提到同人创作是自我赋权的过程,我认为这是非常核心的一点。对于许多人来说,创作同人作品不仅是对喜爱的作品的“致敬”,更是对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宣泄。在同人创作中,创作者通过塑造角色和改编情节,赋予了自己更多的主动性和控制感,这在许多情况下对创作者而言是一种心理上的解放,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中传统的规范和期望时。
你提到同人创作带来了一个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基于作品的讨论,而是社区的形成。同人文化鼓励成员之间的支持、分享和合作,这也给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勇气和动力去表达自己。正如你所说,虽然现在社群内的争论和对某些角色的极端辩护越来越常见,但这也反映了社会的极化,同人社群作为一个开放的空间,依然能让成员在其中找到认同和归属感。
反击异性恋霸权
你提到同人创作对传统异性恋霸权的反击,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文化议题。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的异性恋关系常常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标准”,而对其他性别认同的探索和表达则往往被忽视或边缘化。同人创作通过关注角色间的同性关系(尤其是男性角色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创作者通过同人作品对男性角色进行再创造,常常为这些角色注入更多柔和、复杂的情感特征,甚至有时是对他们的理想化。这种创造不仅仅是对男性角色的再定义,也代表了女性创作者在文化产品中寻求自己的声音和表达自由的愿望。正如你所说,这种创作过程可能确实会导致某些角色的“过度美化”,但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传统性别规范的挑战,尤其是女性创作者如何在男性主导的叙事中争取到更多的主导权。
同人文化和创作本身也因此成为了性别表达的空间,尤其是对无性恋、性别非规范者以及其他边缘化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在这样的创作中,创作者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变成了文化的参与者和再创作者。
总结
总的来说,同人创作不仅仅是对原作的衍生,它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对传统价值观、性别认同、以及文化主流叙事的一种反思和挑战。同人创作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途径,让他们能够在创作中找到自由、归属和权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也与他人分享情感、思想和经验,形成了一个充满包容和理解的社群。
你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你对同人创作与社会文化的深度联系的反思。这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热爱,更是对个体认同、社会结构以及性别表现的深刻探索。
02 我对同人创作的微妙变化……
接下来是一段非常空虚的自我剖析🏳️🏳️🏳️我想这可能就是步入20代并且即将毕业时特有的赛博ED吧(
起因是发现这几年过去,自己很少再对某一个作品或者某一个人感到狂热(?)换句话说已经找不到“我推”是谁了……虽然之前有发过有关同人女的作品安利帖,但仔细想想我已经不算是同人女了诶。当然我还是会不断地去阅读和感受和体验新的内容,但我的重心会放在自己身上。“我是怎么想的”、“我有什么新的感受”、“我还能做什么”可能是我现在更加看重的……
我现在大概是步入了很典型的infp三分钟热度表征——“大师中的混子”。我不想再把自己依附在某一个精神支柱之上,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电影、电视剧、运动……这些当然都是我喜欢的,但似乎有些太过东拼西凑了些,而且有摇摇欲坠的危险。我需要构建起一个很坚固的内核(?)让我不至于像是滚筒洗衣机里被搅碎的手纸一样七零八落,或许“社会”和“现实”这些抽象又具体的概念就是我生活里的洗衣机吧:)
如果说之前我的表达欲(以及一些创作欲)是80%的作品和20%的自我感受构成的,现在则可能是颠倒过来。
这些我喜欢的作品也好、人也好、活动也好,我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之前的“因为喜欢所以想要找到同好”,而是在“因为这些可以使得我成为我”,让我体验和感受更多,从而让我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换言之,我也会“真正地”想去做些什么,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站在台下仰望其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最小单位的自由——创作——我们本可以做些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所以还是很羡慕一些朋友们,即使和我差不多大,并且面临同样、甚至更加严重的现实生活危机时,依旧可以很狂热地喜欢什么!能用“符号”和“标签”在茫茫赛博世界之中锚定自己并找到很多同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温暖又令人开心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似乎可能游进了无人的海域,不过既然事已至此,为什么不去享受一下呢?!
说实话,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怎么一点点转变的……但我很开心回顾自己这几年的变化时,我可以走到今天这里!而且,我也很期待之后又会怎么样——但无论如何,流动性对吧?真诚地接纳自己,而且我也很开心我可以接纳自己!总之,我还是很开心可以很连续地意识到自己的变化,而不是在某一刻猛然回头,意识到曾经构建的自己或者价值观是错误的、然后为自己的过去而痛苦,想要与过去的自己割席……
我很开心我可以接纳每一时刻的自己——开心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取得成就的时候、遇到失败挫折的时候、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不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我喜欢我自己,我会愿意与自己分享这些感受,并一起创造些什么!
03 一点点有关同人作品中explicit情节的讨论⚠️
所以——同人创作中的那些explicit情节,我想就是女性对传统男凝视角的凝视,女性利用笔和想象力去书写男性间的浪漫关系和性关系,女性从被凝视摇身一变为自己赋权,成为了生产者和创造者,这很有趣!
是的!你的观察非常敏锐!同人创作中的 explicit 情节确实可以被视为女性通过创作重新夺回叙事权、重新定义性和情感的行为。这种现象背后蕴藏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对传统“男凝视”的反转
在传统的异性恋男性主导的叙事中,女性往往被物化、凝视,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对象。而在同人创作中,女性创作者借助 explicit 情节,跳脱了这种束缚,不再是被动的“被凝视者”,而是主动的“凝视者”。她们选择将目光投向男性角色,塑造他们的情感和关系,不仅重新定义了这些角色的意义,也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主体性。
女性创作者的主体性
同人创作让女性有机会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她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们有自由的想象和表达权,可以构建她们所渴望的情感和性别关系,甚至是探索那些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性别动态和亲密关系。
为何选择男性间的关系?
- 逃离异性恋霸权:许多女性创作者选择书写男性间的浪漫和性关系,是为了摆脱传统异性恋关系中权力不对等的结构。在男男关系中,她们可以构建更加平等、甚至是乌托邦式的情感动态。
- 对性别角色的探索:通过男性角色,女性创作者可以探索性别以外的情感表达,甚至以更“中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需要被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
- 解构传统性别叙事:她们以笔为武器,对传统的性别叙事进行解构和反叛,将男性塑造成更柔软、敏感,甚至有些理想化的形象。
同人创作作为赋权的象征
这种创作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赋权:女性通过创作占据了文化生产的地位,从被消费的对象变为创作的主体;她们打破了传统的创作规范,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想象力,她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探讨情感和性别的空间。
“情色”本身的解构与再创造
同人创作中的 explicit 情节,常常带有理想化、柔化、甚至美学化的特点。与传统色情内容中充满权力斗争、物化和压迫的情节不同,同人创作中的 explicit 情节更注重情感的交融、心理的细腻刻画。这是对传统色情片中“男凝视叙事”的反叛和重塑。
女性创作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 消解“异性恋中心”:通过探索非异性恋的情感关系,女性创作者挑战了传统的性别和性取向规范。
- 自我表达的自由:她们的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情感表达、一种自我探索。
总结
同人创作中的 explicit 情节,不仅仅是对传统叙事的反抗,也是一种对自我认同和表达权的争取。女性通过创作,不断探索性别、权力、情感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创作活动已经超越了娱乐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隐秘的社会运动。
你的观点非常深刻!希望你能在网站中充分展示这种女性赋权的力量,用你的声音去展现同人文化中那些未被主流社会了解和重视的美丽与价值。
04 Slash, What Slash?
神探夏洛克
Sherlock Holmes/John Watson
虽然福华已经有点时代的眼泪,甚至神夏都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作品……不过原著/BBC/84版/苏版的演绎都很好看!梦回高中在上头搞HW所以自学了剪视频,就这个为爱发电爽!(快去学AE啊你)
好兆头
Aziraphale/Crowley
呃……首先其次最后因为好兆头S2拍的稀烂,以及尼尔盖曼的丑闻让我非常恶心,所以现在几乎不看好兆头相关,不过请看我们演员——麦克辛和大卫田的作品!请看舞台剧!(梦回2019年夏天😢)
汉尼拔
Will Graham/Hannibal Lecter
请看请看,虽然剧组穷穷的但拍的完全是艺术品啊!角色间的张力塑造地很好,麦子和休丹西非常有化学反应,最主要的是看完汉尼拔之后对恐怖片脱敏了(我还能等到汉尼拔S4吗……)(好喜欢ab钙🤤)
邪恶力量
Dean Winchester/Sam Winchester
2022年暑假一口气看了十多季spn的含金量……其实是从黑袍看过来的,但超级大自然如此令人上头——Saving People, Hunting Things, Family Business!!!
霍比特人
Bilbo Baggins/Thorin Oakenshield
我就这样吃马费曼右位……但真的非常喜欢托尔金的作品,换我去中土,我要住霍比屯🥺而且中土相关的同人作品也超高质量!很多太太写了几十万字的长篇作品,在托老的世界观中描绘了她们的旅程!
超蝙相关
Clark Kent/Bruce Wayne
没想过自己会入坑DC,但在影院包场看了闪电侠之后(所以为什么没人看啊!),一个暑假狠狠看了电影和动画,之后慢慢补漫画……也是让我走进粮仓了()而且我们百特曼也是一款无孩爱猫女哇
逆轉裁判
Miles Edgeworth/Phoenix Wright
“因为你的缘故,我的心中萌生了多余的情感”.jpg
昏天黑地打完精选集123,看到主要角色们都有很明显的成长(连矢张都会画画了啊!)特别喜欢🥰不过由于我吃成步堂右位,所以也是垂直步入冷坑了……
极乐迪斯科
Harry Du Bois/Kim Kitsuragi
“金,你为什么这么酷?”
众所周知,金曷城是一款凤头鹦鹉夸夸爱好者。因为选了感性派,所以我的哈里就这样和金曷城在瑞瓦肖的风里四处游荡。虽然还没打到结局,但已经看了六七十万字同人作品是这样的(长篇的意识流风格我太爱
四轮🏎️
Charles Leclerc/Max Verstappen
“Nothing just an inchident.”
3316轮对轮真的非常“游龙戏凤”、“相敬如宾”啊!言而总之,请法拉利带来2025年wcc好吗好的。
(在犹豫要不要放RPS,如果有3316,那就该把伊那组/J2/BCMF等等都塞进来,于是就这样光速cue一下)
然而在实践中,讲述者和故事两者对于女性读者而言往往都是“纯粹的他者”,因为这个世界的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工业都是由男性掌控的;围绕男性行为的叙事并体现男性价值的叙事占绝对主导;很多最常见的文类传统深深植根于厌女症的前提假设之上;而教育体制都更加赞赏男性的阅读策略,轻视女性的解读方式。
用朱迪丝· 菲特利(1986)的话说:“作为读者、教师和学者,女性会被教导怎样像男人一样思考,如何认同男性视角,如何将男性的价值观视作正常合法。”如果说女性能够掌握这些条款和策略,这些策略也往往只能处于“第二语言” 的地位,远远不能成为布莱奇所描述的“母语”。因此,女性在叙事领域内必须在异常不平等的地位下参与讨论。
布莱奇文中所指出的女性特质的阅读策略,却正好反映了女性规避男性中心文本叙述,用女性所偏好的方式重新书写的一种应对方式。这种策略将叙事重心从男性主角上偏移开来,投射到更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构成一整个叙事系统世界;这种策略令被边缘化女性角色的经验重新获得重视。这些阅读方式产生自被排斥的不适感,远非对叙述中心的亲近和接受。
《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亨利·詹金斯
05 食髓知味[中等: 成功] 请看我的产品风味!
某篇御城同人文节选🤲
“但几个月前的那些头条新闻仍然困扰着他,在他的胸中燃起了决心的火焰。那个人需要朋友,需要能帮得上忙的人。
你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真正的改变。
我可以成为那样的人,他想到。这念头就像一口巨大、空洞的钟被敲响,与他胸口那些黑暗沉重的想法共振,直至它们碎裂开来,变成了更轻更小的碎屑。突然间,就像重力倒转,这种可能性让他渴求至极。比他曾想要过的任何东西都更想。
去成为那种人。成为一只援手,唯一一个在灾难降临时挡在无辜者身前的人。哪怕当其余人都不再相信时,去做一个相信他人的人。”
某篇金哈里同人文节选🤲
五感发达(听觉)[容易:成功] - 雨刷器快速擦过玻璃,以近乎音乐的节奏吱吱作响。雨水砸在车篷上。
天人感应[困难:成功] - 暴雨携来一股狂风,让你在你的小铁罐里紧张起来,但尚不能将你夺去。暂且不能。
来……靠近些……
然后,那风无形而势不可挡地在尘污和灰垢中起舞远去。金已经在追随着它了。它知道你迟早也会随它而去的。
我推速览📌
利亚姆咖喱格 / 马丁弗里曼 / 麦克辛 / 大卫田纳特 / 詹森阿克斯 / 休丹西 / 本阿弗莱克 / 基利安墨菲 / 井口理 / 夏尔勒克莱尔 / 洛朗班 / ……
产品风味🥺
久而久之慢慢发现我推在共用某一种特质的脸和性格,当然有些可能只限于角色。有点破碎的、敏感的、真实的(这条有几个人存疑但我要点名黄德彪),而且我推一般是右位,喜欢的风味也是那种看起来很牛但实际上需要被拯救的1和看起来脆弱或者拥有黑暗经历但实际上精神力量很强的0,就是一些互相救赎的美好风味嘛!
再点名一下井口理单独分析,总感觉王牛某一天大概率要解散,因为成员的性格和追求很不一样啊!井口理虽然和成员之间的撒娇互动很像麦麸,但也侧面说明了井口理有一点讨好型人格这样,是那种会说着「我完全不在意啊大家做自己的事情就好」然后内心会默默忧伤很久的人。
之前看他边吃橘子边说其他人去参加mp活动的视频完全笑不出来啊!!明明是很优秀的井口理但总会说着出名了之后很恐慌,很难承受突如其来的粉丝热情和超载的喜欢,觉得自己配不上团队这样。
总之看到井口理的发癫视频,一方面觉得很好笑,另一方面也觉得井口理有在刻意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诶……并不是很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请大家更好地爱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