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言说和行动让自己切入人类世界,这种切入就像人的第二次诞生,在其中我们亲自确认和承担了我们最初的身体显现这一赤裸裸的事实。”
——《人的境况》汉娜·阿伦特
嗨你好!请允许我先不合时宜地引用首页的一段话——“但即使我用了再多的标签和符号来回答‘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这终究不是我本人,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真正的我。符号与个体无法一一对应,语言自有其边界,总有‘不可言说之物’的存在,需要我们在沉默中探出触角去感知——而这也是‘连接’的微妙之所在,一个超越语言表达的美妙时刻。”
一些对维特根斯坦的拙劣引用……我得说我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素养几乎为0,每次在社交媒体的帖子(而不是学术论文)里看见类似“指渉、吊诡、景观、自反、耦合、逻各斯、场域、嬗变、滥觞、在场、缺席、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术语合集“,我都会羞愧万分地逃进「人文社科黑话恐惧症」小组,然后请求ChatGPT帮我中译中——当一个人使用过多语言符号来包裹自己的表述,我只能感觉到那些语言层层缠绕在一起,把核心问题放置在由符号精心编织的巢穴之中,与现实世界隔绝开来;术语和黑话交相辉映,闪耀着发言人的知识光芒,而我只是一个被卷入思想交锋激战的普通路人,只能默默咀嚼他们言语中那些美丽的词汇……冲浪误入古希腊了啊!
不得不说,这些词汇如此令人着迷,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想要深入探寻的欲望——掌握这些黑话!用这些词汇装点我干枯空洞的言语!但我稍稍想象了那个场景,自觉没有那样的勇气和智慧,假装自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文化资本;我只会觉得,如果我成为那种满嘴大词的人,我只是在借用其他人的嘴和思想说话,这些词并不真正属于我。
对我来说,去学习和探索这些概念和知识,目的在于使用这些理论去理解和感受我自己与我所处的世界,而不是反过来让这些框架桎梏我的头脑。换句话说,我的个人想法先于这些理论知识而让我探索和感受我与这个社会,我首先拥有对社会和世界的个人观察视角,继而学习新的知识来帮助我拓展视野,甚至是使用这些知识去影响和改变。
我的个人体验与想法带着我前行,而知识从我的思想之上生长出来,不断丰盈我的头脑。而不是反过来:我毫无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偷懒放弃自己想法,任凭这些学科最纷繁复杂的知识理论占据我的大脑。这种工作交给AI就好!我想世界也不再需要更多复读机啦,如果我只是重复其他人的观点而毫无内化、重建连结的自觉,那知识只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永远是这些思想碰撞的局外人。当然啦!我会这么说也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局外人”,我不是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班学生或者专业学者,所以这仅仅是我的个人体验!不同学科有各自的专业培养路径,语言风格也各有差异,对我而言高深又复杂的黑话也仅仅是学术交流中的常见术语,至于对“黑话滥用”的文化批评又是另一个研究领域啦!(不过在小组里发现很多人文社科学生也是苦黑话久矣啊,所以也许这些术语的创造一定程度上也是“老登文学”啊(爬走))
既然我不会成为这些领域的学者,那么让我成为深度参与的旁观者吧,去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不能仅仅贴着生活的肌层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从未深入探寻自己是谁。我去了解和阅读,是因为这些问题与我切身相关,我想这也是我与学院派接受扎实教育的专业学生的差异,或者说是人文社科存在的意义——让每个人都能重新发现自己和社会。
我的自我认同是aroace,这让我对亲密关系、社会范式、婚姻制度、性缘和亲缘带来的文化规训、生活方式等等很感兴趣;我有很多enby朋友,这让我想要去了解性别如何在社会层面被构建;同时,我是一名女性,我需要了解女权运动的相关理论,我想要知道父权制的起源与影响,语言又是如何潜移默化改变着权力形态,我很好奇是什么塑造了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气质;我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虚无主义,我的精神状态并不太好,所以我想要向内探索我的精神世界(嘿来点精神分析吧!);我的成长中优绩主义如影随形,这让我想要去反思和构建个人的意义;我想要创作自己的作品,所以我会想要去了解各种艺术理论;我遇到了死亡焦虑,这让我想要去探索和思考生命的意义——无论是从哲学,还是社会学,还是人类学;我想要建立更加深入的连接,我想要探索不同的文化,我好奇不同国家的历史……
还有许多许多我关心的问题——我关心,我在场,所以我会去学习并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甚至尝试发出我的声音。我似乎把自己放置在了“一位深度参与的旁观者”的位置,这让我可以自由地散开我头脑中的一个个触点,去感受世界每一次呼吸的脉搏。
我想,即使是再权威的学者,他们也是从个人视角出发,去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对吧?否则,这样的构建就是一种失去自我的复读他人的观点——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吗?希望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那么“幼稚” ,毕竟很多接受了深厚扎实的学术训练的专业学生们,他们口中充满了各种复杂高深的理论,他们看起来才更加“了解”这门学科——他们才更有“权利”去探讨和关心这些问题。
不过,我想人文社科之所以吸引我,正是在于这些问题与我们切身相关——消费主义、移民、后现代、资本异化、优绩主义、性别和性取向认同、存在主义等等等等。比起称呼这些问题为“学术问题”,我更愿意认为它们是“人类议题”。如果只是冷冰冰地、机械性地套上各种理论去解释它们,这些议题将变得遥不可及,令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选择滥用黑话,仅仅是为了将学科甚至个人精英化,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排他、压迫、缺乏包容和开放的表现。毕竟在社交媒体上使用这些术语并不能实现广泛的平等交流,黑话的功能更多的是装点门面和划定圈层,这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姿态。尤其是面对公众社会议题时,选择用更加易懂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用黑话为自己的学术能力背书,才会更好地促进沟通的流动。
当然,学术语言注定是复杂而脱离日常的,只有这样才能精确表达某些抽象的概念。不过我们也仍然可以看到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术精英塑造出的话语与大众日常生活经验间的动态关系——例如“解构”、“规训”、“祛魅”、“场域”、“在场”、“缺席”等等这些听起来很时髦的学术专用词,现在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大众流行文化语境讨论之中。
我的意思是,或许人文社科注定无法离现实生活太远。AI可以让我们轻而易举拥抱从古至今无数学者的思想,或许这样的科技平权会带来更多的包容、开放和多元,从而降低人文社科领域的门槛,让这些本身就是从日常生活中高度抽象出的理论,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简言之,“个人即一切”,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些知识,从而与自身、与社会互动——这些思想不再被复杂的学术名词封装起来而束之高阁,每一个人都是哲学的实践者,每一个人都在影响这个社会的运行,每一个人都在构建自己的体系——“人能够行动的事实,意味着总是可以从他身上期待未曾预料的事情,他能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而这一点又之所以是可能的,仅仅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诞生都为世界带来独一无二的新东西。就这个人是独一无二的而言,真的可以说在他之前,无人在此。”
我正在感到世界变得四分五裂——不过是好的那方面正在四分五裂。人们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再被主流社会价值所绑架,纷纷跳出精英和优绩主义的叙事,毕竟这样的“人设”会被吐槽、被蛐蛐——一个装*的人、一个strong的人。跟随社会惯性的传统价值感正在被冲击、甚至被颠覆。这是一个找不到唯一答案、唯一真理的时代。人们必须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生活。既往秩序已经难以维系,所谓主流正在被迅速解构,少数群体和边缘群体正努力发声、被看见。
La Vie Boheme!欢迎来到后现代,妄图在这个时代重新回到“唯一真理”并不能阻止熵增的自发进行,时代的浪潮将会像春天解冻的江水一样摧枯拉朽,新的世界注定到来:)
P.S. 想想随着个人最高教育水平的结束,许多人的“生活”即将真正开始——我是想说漫长的生活——充满着日常琐事、被“工作-做饭-吃饭-刷碗-打扫卫生-拉屎-睡觉-醒来”充斥,进入社会规范塑造的深水区——我们正在变得如此同质化,从而无法超越我们自己的生活。我只是觉得有点奇怪,又有点沮丧,我不想让自己成为这样——成为社会规范的奴仆。但似乎很多人就是这样过了自己的一生啊……我的感受非常复杂,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描述和定义这些感受:(
P.P.S. 感觉如果之后我有机会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我也绝对会往里面塞很多酷酷的词汇的,很意识流(比划)就像同人女们在搞自己的oc一样!而且如果我成为了一个有重要位置的“权威”,看着其他人煞有介事地使用我创造或胡乱引用的那些很酷的词(但我绝对会把它们解释论述地可以自圆其说且看起来非常合理且必要——就像每一个“大词”被创造时的那样),我肯定会觉得很好笑x
P.P.P.S. 把写好的文案发给ChatGPT和Deepseek,让它们帮我分析一下文章的情感倾向:Deepseek觉得我写的内容有些过于“理想化”,对黑话的吐槽也有可能冒犯到学术背景的人士,对“身份符号”的表述也可能会让不同立场者感到被排斥,同时未来的我也可能因为这些内容而尴尬;GPT则是一如既往给足了情绪价值。所以综合一下它们的建议,我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观点,也弱化了很多表述!不过我得说,我不需要别人来“推翻”我的言论啦!如果大家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将永远被欢迎,不过请成为自己的中心,不要把其他人视为中心和靶子:)
以及,我不在意未来的我会因为这些言论的“激进”一面而感到羞愧,毕竟我在小学写QQ空间日志的时候,就已经写过类似“我知道未来的我看了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但我还是这么写吧”的话。而且很多我过去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都让现在的我觉得很“尴尬”,但我仍然很开心我选择留下了那些内容,因为这意味着我变得与之前的我不一样了,但我们仍有内在的连接。所以如果我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感到更加从容,而选择弱化当下的我的态度,这太不酷啦!让我做好现在的自己!
一个极简人文社会科学学习索引
以下内容为ChatGPT生成,笔者仅做简单信息核实。如有错误或补充,欢迎联系:)
关注重点:
- 存在、真理与意义
- 道德伦理(善恶、责任、自由)
- 知识论(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什么?)
- 政治哲学(国家、社会、公正)
- 语言哲学(语言如何构建现实)
代表学者及作品:
- 古代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理想国》、《形而上学》
- 近代哲学:笛卡尔 – 《第一哲学沉思录》;洛克 – 《政府论》;休谟 – 《人类理解研究》
- 德国古典哲学:康德 – 《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 – 《精神现象学》
- 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萨特 – 《存在与虚无》;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间》
- 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 –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罗尔斯 – 《正义论》
- 后现代哲学:福柯 – 《规训与惩罚》、《性史》;德里达 – 《论文字学》
- 女性主义哲学:西蒙娜·德·波伏娃 – 《第二性》;朱迪斯·巴特勒 – 《性别麻烦》
关注重点:
- 社会阶级、权力与资本
- 性别、种族与社会建构
- 社会流动与现代性
- 社会运动与文化变迁
代表学者及作品:
- 马克思 – 《资本论》(阶级与经济)
- 涂尔干 – 《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规范)
- 马克斯·韦伯 – 《经济与社会》(权力、理性化)
- 齐美尔 – 《货币哲学》(现代性与社会关系)
- 布迪厄 – 《区分》(文化资本)
- 贝克 – 《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
- 哈贝马斯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民主与社会对话)
- 吉登斯 –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全球化与个人)
关注重点:
- 文化与社会习俗
- 宗教、仪式与象征
- 全球化与地方性
- 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代表学者及作品:
- 马林诺夫斯基 –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田野研究先驱)
- 列维-斯特劳斯 – 《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结构人类学)
- 吉尔兹 – 《地方性知识》(文化解释学)
- 玛格丽特·米德 – 《萨摩亚人的成年》(性别文化研究)
- 菲利普·阿利埃斯 – 《面对死亡的人》(死亡研究)
- 维克多·特纳 – 《仪式过程》(象征人类学)
- 詹姆斯·斯科特 – 《弱者的武器》(权力与抗争)
关注重点:
- 性别与性别气质的社会建构
- 父权制与性别不平等
- 酷儿理论与非二元性别
- 女性身体与再生产权
代表学者及作品:
- 西蒙娜·德·波伏娃 – 《第二性》
- 朱迪斯·巴特勒 – 《性别麻烦》(性别表演性)
- 艾德丽安·里奇 – 《强制性异性恋与女同性恋存在》
- 盖尔·鲁宾 – 《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
- 劳拉·穆尔维 – 《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男性凝视)
- 赛吉维克 – 《酷儿与理论》
- 贝尔·胡克斯 – 《女性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
关注重点:
- 权力、合法性与治理
- 国家、民族与全球化
- 民主、专制与革命
- 公共政策与国际关系
代表学者及作品:
- 托克维尔 – 《论美国的民主》(民主与自由)
- 马克斯·韦伯 – 《政治作为志业》
- 福山 –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 阿伦特 – 《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
- 葛兰西 – 《狱中札记》(文化霸权理论)
- 齐泽克 – 《自由的深渊》(意识形态批判)
关注重点:
- 文学文本与批评方法
- 文化符号与大众文化
- 后殖民主义与种族身份
- 亚文化与流行文化
代表学者及作品:
- 爱德华·萨义德 – 《东方学》
- 斯图亚特·霍尔 – 《文化身份与离散》
- 巴赫金 – 《狂欢化理论》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斯皮瓦克 – 《下属群体能说话吗》
- 德波尔 – 《景观社会》
关注重点:
- 人格与潜意识
- 精神健康与现代性
- 性别、欲望与文化
代表学者及作品:
- 弗洛伊德 – 《梦的解析》(潜意识理论)
- 拉康 – 《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 卡尔·罗杰斯 – 《个人形成论》
关注重点:
- 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
- 经济不平等与发展
- 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
代表学者及作品:
- 亚当·斯密 – 《国富论》
- 凯恩斯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波兰尼 – 《大转型》
- 皮凯蒂 – 《21世纪资本论》
关注重点:
- 媒体权力与意识形态
- 数字技术与社会变革
- 网络身份与公共话语
代表学者及作品:
- 麦克卢汉 – 《理解媒介》
- 阿多诺 – 《启蒙的辩证法》
- 哈贝马斯 – 《交往行为理论》
关注重点:
-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 人类与自然关系
- 动物权利与后人类主义
代表学者及作品:
- 阿尔多·利奥波德 – 《沙郡年记》
- 布鲁诺·拉图尔 – 《我们从未现代过》
- 哈拉维 – 《物种伴侣宣言》
关注重点:
- 知识生产与权力
- 教育公平与社会阶层
- 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
代表学者及作品:
- 布迪厄 – 《遗产与教育》(文化资本)
- 伊万·伊利奇 – 《去学校化社会》
- 保罗・弗莱雷 – 《被压迫者教育学》
- 博尔诺夫 -《教育人类学》
关注重点:
- 城市化与社会变迁
- 空间权力与社会分化
- 公共空间与城市政治
代表学者及作品:
- 列斐伏尔 – 《空间的生产》
- 戴维·哈维 – 《新自由主义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