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生命、机器、外界三足鼎立的战场,是一种承担着感情与无意识的领域,敢于直面混沌不清的人类状态的精神。
摄影的复杂性就在于这种“标准的缺失”。与之相关的人、世界、机器之中,没有一个是固定的,这些因素一刻不停地在变化,是与世界的深层紧密相连的。这让摄影的意义多重化,成为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摄影行为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摆脱意义的自由。只要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直接由着性子拍就好了。拍摄理由等等可以暂时先不去考虑。不要理论先行地去做,强调“无意义性”,我从这些行为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日本摄影50年》大竹昭子
让我们来聊聊摄影吧!
我很喜欢摄影的感觉,因为这包含着我与我所处空间的动态关系:色彩、光影、线条、真实运转着的世界……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主体性的行为,“我”正透过“我的眼睛”记录着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的情绪、我的想法等等似乎都能隐匿地流露在摄影之中。换句话说,我的镜头呈现并承载着我对世界的观察视角与姿态,这非常迷人。
想起2023年冬天的某一个日常时刻,那时我正在从麦当劳往学校走。我看到白天平平无奇的浅紫色居民楼与夜色融为一体,窗户后面那些各种冷暖色调的灯光好像直接镶嵌在了夜空之上。我开始回忆自己喜欢拍照的模糊动因,或许是因为喜欢镜头里那些流动的线条、有趣的纵深感、颜色间的共鸣、光影的温度、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不同感官间的和谐体验……
那些情绪和感受完全没法用公式和技巧替代。教别人如何拍照,不如告诉对方如何坦率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我并不喜欢跟风打卡去找最佳机位,把镜头后面复杂的、涌动的情感用单一的视角定格,然后批量产出一模一样的“大气好看”的照片。之前也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一些所谓“纪实摄影”的帖子,我似乎很难从照片里捕捉到摄影师的想法和情感。只是因为这个机位拍起来“出片”、拍出来很惊艳,然后就机械性地按下了快门,产出了一张又一张流水线上的过饱和照片。
当然啦!我无意“审判”任何人的独特体验,找机位的过程也是快乐而且有着独一无二感受的,因为摄影本身就是让自己开心,一个简单但有效的自我充能,所以怎么做都因人而异啦:-D
2024年我的相机开始落灰,这出于很多原因,并让我感到一些小小的悲伤。不过2023年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带上我的相机出门,这也让当时的我对“相机摄影”和“手机摄影”有了一点小小的不同感受!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觉得手机摄影给了我更多的自我表达空间。因为举起相机、按下快门的这一刻是郑重的、抱有期待的,但手机相比之下就随意的多,也更加隐蔽和自由。
没有焦点的扁平画面中,是各种颜色和元素的大胆碰撞,失去细节的模糊照片让情绪流动地更为轻松。我可以用一种近似暴力和粗鲁的方式对待手机拍摄出来的图像,隐去高光、与现实世界大不相同的曝光、对比度和饱和度……甚至说拍的内容可能都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是怎么想的、我是如何感受的、我如何定义和诠释这个瞬间。同时这也非常个性化和私密,是没有范式的随机表达。如果同频,或许会产生激越震荡的回响;如果没有,可能只能看到生活无数碎片中的一角。
现在,时间再次来到2024年。
去年年初(我指的是2024年)的时候,我在B站上看到了一条介绍“复杂构图”的视频,我想这对我很有启发!这也让我开始想去尝试拍摄一些更混乱、更无序的照片——减少对长焦的依赖,尝试用照片去讲述一个微型小说,用真实的瞬间去构建一些充满戏剧性甚至是虚构的、存在张力的空间。想要把人物——这个我舒适区之外的元素,加入到画面中,看看怎么形成新的平衡……想一想这种未知都会很有趣吧!
我意识到,我之前一直在拍摄我游玩或者日常里的风景,而且我习惯用长焦去很局限地拍摄某一个视角。但我慢慢了解到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概念,也看到了玛格南图片社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饱含人文关怀的摄影作品,在法国文化交流中心看到罗伯特杜瓦诺的摄影集……
我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流动的、动态的、有张力的世界,似乎没有了时间的距离,我正身临其境处在按下快门的那个时刻,这太酷了!这也让我不满足于我当下的摄影视角——仅仅关注于风景和滥用长焦,这似乎是我的舒适区,因为总能找到那些表面上美丽的时刻,拍摄下一些蜜糖般的景色,但现在,这些对我来说有点过于“岁月静好”了。
虽然我可以通过构图、色彩等传递我的情绪,但这些拍摄内容太单一、太枯燥了!而且是一种很静态的呈现视角,缺乏感染力和内心深处的共鸣。
© Robert Doisneau
我想摄影不仅仅反映出摄影师是如何观察世界的,更是摄影师自身人文关怀、哲学观念,甚至是政治光谱等等一系列个体内核的展现,我们应该在摄影作品中看到摄影师的态度。于是有时候,当我看到那些光鲜亮丽、充满美好的、闪光的、令人感到眩晕的摄影作品时,我有种被消费主义侵蚀审美的倦怠感。
这些美丽的作品,比如波光粼粼的水面、展露枝叶的春天、静谧恬静的海边等等(当然这些也是我之前非常喜欢拍摄的视角,举起长焦镜头找到日常中隐匿的细节,然后这些自然而然就出现在我的镜头之中了),就像是缺乏深度思考、或者说拒绝深入思考的态度,似乎在刻意逃离这些复杂的、不那么美丽的、充满冲突和矛盾的世界。
但我现在似乎很难再忍受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它们真的很美好……我希望能拍摄出类似玛格南图片社那样的风格,真正用我的镜头去记录真正发生的现实世界,记录这个时代的人们。
© Martin Parr
我在想,为什么我会对我曾经喜欢的那种风格感到逐渐厌恶?也许是因为,它们似乎过于同质化,而又缺少张力。即使那些景象看起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但我想它们仍是静态的。比如各种浪漫的日出日落、海边摆放的鲜花与酒瓶、铺满落叶的地面、透过叶片间隙的阳光……
我仍然很享受在这些环境下的独处时光,这让我感到宁静与平和,让我拥有自我对话与反思的空间。但我不想仅仅拍摄它们,因为这缺乏互动,即使我可以将我的情绪投射在镜头表达之中。我甚至开始有些厌恶对这些景象的重复拍摄,不单单是对我自己,更是对社交媒体上的“摄影博主”们类似的照片感到厌恶。它们看起来太相似了,一棵大树、许多阳光、流动的水面、花瓣、树叶等等等等,甜美生动的色彩,让它们看起来像是蜜糖一样,怪不得有人会称呼它们是糖水片。
我想它们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这样纯粹享受自我空间的记录,当然也能引起人们对这样美好时刻的共鸣与思念。但我不满足于此,我认为我的镜头应该承载更多,比如我们的社会,比如这个时代。比起逃避般地躲开对复杂社会的描绘记录,我认为我需要直面正在变化的、流动的、现代社会:)
在ChatGPT的安利之下,我去看了一些安德烈科特兹的摄影作品,它们像是我之前会很喜欢的摄影作品——但这样的温情对我来说过于唾手可得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需要更加充满矛盾和张力——甚至是痛苦的作品。因为世界已经不再是曾经那样充满希望的光明时代,“岁月静好”解决不了当下任何的矛盾、冲突、分歧、撕裂,我们需要更加动态、更有冲击力的作品。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因为这可能使我感到更加深沉的痛苦,但我不能就这样漠视一切。
© Diane Arbus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很喜欢看大家“创作”的任何产出!是广义上的创作啦!任何自我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珍贵。
我不太接触画手,就让我以文手为例,多年同人作品的阅读经历让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每个人写作时,她们构思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很不一样,有喜欢对白的、有喜欢意识流的、有含蓄隐喻的、有直白热烈的……
透过行文风格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搞的产品(或者是写的其他内容)的独一无二的理解——作者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所喜爱的对象中,创造出的内容和感情都无法被复制,而读者在阅读时再一次对作品进行共鸣和回响,从而建立了一种非常紧密、非常坚固的连接!
摄影也是一样!看大家发的照片会有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同样的景象如果是我去拍,可能完完全全就是另一个取景和构图。所以这种独特的、唯一的记录瞬间的时刻就非常珍贵,色彩和光影是怎样达成你心中所想的平衡,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你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温度、声音……总之去感受不同的人各自镜头中的世界,对我来说很有趣!像是有了更多连接世界的触角,能看到更多且独特的生活的打开方式,像素点背后承载的情绪也生动了起来!很喜欢!
所以请大家更愉悦地去表达自己吧!
© Henri Cartier Bresson